這幾年,走過的茶山越來越多,也接觸到許多茶界的前輩與新秀。走出去,好像打開了世界的一扇窗,接觸的茶越多,口味越發挑剔。一泡茶接著一泡茶喝來,或因偶得的茶樣欣喜若狂,或因一款本該做好的茶沒做好而揪心。
繁花似錦的茶市中,充斥著別樣的茍且,干度差的茶葉永遠比干度好的茶賣得快,只做面子的茶總會比真正的好茶賣相好看,晾曬架里的茶肯定會和墻角的不大一樣,加糖的肯定比不加的要甜,加色的如美顏般的體型閃閃發光,塘里的甲魚永遠攆不上塘外的王八。
茶山又豈是那么簡單? 一個做傳統茶的師傅,每天加工的干茶數量只有幾十斤、又或許只有幾斤,因為他們追求的是品質。天氣不好時不做茶,茶青山場不好的不做茶,心情不好時也不做茶。
相反,做普通茶的師傅一天的產量則可能多達幾百斤甚至幾千斤。而通常情況下,幾十斤的高品質茶加工費很低,好茶沒有好價格。
對于那些堅持做品質茶的制茶師傅,若沒有其他收入來源,僅靠每天加工少量的高品質茶,只有一點微薄的收入,養家糊口都是問題。
在我們享受好茶的同時,請給這些堅持品質的師傅們一些尊重。
因為同樣做茶,他們付出的更多,沒有他們的執著,就不會有那么好的茶,請給他們一些利潤空間,不要太過壓價,因為茶葉不僅僅是用鮮葉來計算成本的,還有堅持品質的生產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