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葉在中國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,在國內發展的如火如荼,但在走出國門這一步上,卻一直舉步維艱。2016年,中國茶園面積和茶產量以占世界60%和42%比重,雄踞世界第一。茶產能雖大,出口量卻不高,出口產品結構也比較單一,附加值低。
國際茶葉市場是一個嚴格監管的市場,特別是殺蟲劑、農藥殘留方面。幾乎每隔兩個月,歐盟委員會(EC)No 3962005監管條例中的最高農藥殘余量政策就會調整。歐盟還有專門針對中國監管的法律法規,此法律法規每隔半年會進行調整。
德國的絕大多數茶葉都是來自于印度、中國,絕大多數的綠茶是來自中國。近20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德國最主要的茶葉供應商,但是去年發生了一些變化,可能是因為食品安全方面的規則,包括化學殘留問題,造成了中國綠茶出口量下降。
中國出口到德國的產品接受的檢查比其他國家多,來自中國的每10個產品中會有1份產品要接受包括殺蟲劑和其他農藥殘留的合規檢查。
澳大利亞從中國進口茶葉,拼配后再出口到新加坡和香港。即使直接從中國進口茶葉更便宜,但新、港的客戶還是希望在澳大利亞拼配生產,然后購買。因為人們擔心中國茶的農藥殘留。即便知道中國的茶葉質量很好,但是他們仍然有這樣的擔憂。
目前,國內有機農業正在發展,由于有機農業的管控比普通的農業要嚴格很多,隨著中國人力成本的上升,對于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是一個挑戰。
好的方面就是中國政府準備和有機行業合作。有機茶葉或高端茶葉在歐洲售價更高,這樣農民能有更高收入,也具有很強的可持續性,潛在客戶和長期客戶會更多,不僅僅是一次消費。歐洲想要有機茶,供應商可以和分銷商建立長期的客戶關系、商業伙伴關系,這和傳統的關系不一樣。
有機農業不僅僅是對農殘量的要求,還有對生產方式的要求;有機標準需要第三方認證,而現在很多公司都在做第三方認證。像德國的第三方認證公司他們每年都會做現場檢測,也會檢測土壤的農殘量。歐盟要求的是產品到達歐洲時候要檢查它的農殘量。而發展有機茶是一新的系統工程,需按照生態學,生物學自身的規律開展各項活動,才能達到資源、環境、健康和經濟諸方面的協調發展。
文章來源:茶資訊